派對游戲的魅力大無窮。
受到疫情影響,派對游戲主打線上社交,讓不少隔離在家的玩家們得以有個慰藉。
不過,現階段市面上早已不乏派對游戲,畢竟相同的梗一直玩也會爛。
然而,筆者發現某款手游居然是頂著派對名義上線的大型貼貼現場。
今日,派對手游《蛋仔派對》正式上線。該作是以盲盒題材為主軸的休閑游戲,抽盲盒的設計可以讓蛋仔們在服飾上玩出新花樣,為本來就呆萌的蛋仔增光添彩。
除了盲盒外,該作在休閑競速的框架下還設置了UGC創建地圖的功能,讓玩家可以在休閑之余,滿足創建、打扮、收集的愛好。
此外,玩家們可以操控圓滾滾的萌蛋仔在蛋仔島牽手抱抱舉高高。
雖然帶上好友貼貼十分溫馨,但炫造型才是社交秘訣,看來還是得靠扭蛋。
不過,抽盲盒真的有那么好玩嗎? 盲盒結合休閑游戲到底有何魅力?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Q彈軟嫩地Duang了一下
一打開游戲,滿屏的Q版小蛋仔讓人想撥開它的蛋殼(誤),是想好好品味一下吹著日系可愛風的蛋仔島。
初登上蛋仔島的小蛋仔,堪比劉姥姥逛大觀園。
蛋仔島上應有盡有,巨型游樂場、摩天輪、多家商店可以到處逛。不過,自己逛街總有點沒意思。不用著急,蛋仔們可以申請跟路人牽手,甚至把路人扛起來走。蛋仔可以貼貼,不用小心密接。
這般操作下來,一回生二回熟,直接組隊加好友,讓社恐玩家們在派對中的團隊模式可以提前卡位。游戲中多功能的互動設定,讓你不是社牛也能快速交友。
《蛋仔派對》的核心玩法主要是參加競速派對。一場派對分為四個關卡,每個關卡隨機生成不同的地圖與玩法。其中,玩法又分為積分賽、競速賽以及生存賽。
在競速過程中,玩家們需要在限定時間、名次內達到終點才算勝利。
筆者看著無數個圓滾滾的小蛋仔在馬卡龍色系的積木地圖中追趕跑跳撞,不自覺嘴角上揚。(此時密集恐懼癥者表示害怕)
除了競速派對,游戲中還有排位賽、限定模式以及樂園模式。
限定模式在一周中分別會有不同的主題出現。如躲貓貓、競速淘汰賽等。
在《蛋仔派對》中,最為有趣且富有特色的內容設定非樂園模式莫屬。樂園模式中最重要的功能是蛋仔工坊。
蛋仔工坊為玩家提供了功能齊全的關卡編輯器,包含豐富的地圖組件、裝飾道具、機關組合,讓玩家能夠自由搭配,創建屬于自己的關卡。
體驗下來,《蛋仔派對》將重心放在玩家能夠擁有更多的掌握空間,如關卡DIY、躲貓貓互動以及蛋仔造型打扮。
所以說,蛋仔舞劍,意不在競速。最重要的,除了好看還是好看。
口袋夠深的玩家想要長得好看要先氪金?白嫖黨表示大可不必。
《蛋仔派對》本身自帶盲盒基因,生動的抽盲盒效果想必讓不少玩家沉浸在扭蛋的快感中欲罷不能。
游戲中的盲盒主要分為套裝組合及特色單品。不論是限定版或是俏皮可愛的造型套裝皆有待玩家歐氣爆棚時來挑戰。
比抽中SSR還爽快的體驗
那么,如果沒有歐氣爆棚怎么辦?
筆者不負責任地說,一但抽上了,那就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盲盒連結手辦、盲盒連結外觀造型,各式各樣的盲盒+登場,究竟是什么讓大家對盲盒如此熱衷?市場上又有哪些游戲以盲盒的形式包裝呢?
其實,抽中盲盒隱藏版、限量款,猶如卡牌抽到SSR般性感。
競核在《游戲抽卡次數受限,監管形勢下廠商們要向哪走?》一文中曾提及,為什么抽卡能帶動玩家的付費意愿?
首先是低門檻,其次是隨機性。玩家玩手游追求的是最低門檻的游戲爽感,而氪金抽卡也是最低門檻的消費手段。玩家只需要點擊,系統就會自動展示給你購買的角色。
低門檻意味著即時性滿足,順著人性趨利的角度去設計能夠成功吸引玩家。畢竟,能夠即時行樂,誰都不想延遲滿足。
另外,當即時性滿足形成一個獎勵環境后,用戶自然而然會對產品形成習慣。只要玩家對商品的依賴性越強,相對地對價格的敏感度會降低。
換言之,當玩家們一鍵就能獲得數值、造型類盲盒,他們從盲盒獲得的滿足感或許已經不是商品本身,而是無法抑制的多巴胺。
隨機性帶來的是一種未知的薛定顎感,也就是潘多拉效應。未知性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讓玩家們想知道這次抽中的會是什么?會不會這次就抽中?
其實,不論是扭蛋機或是集卡,它們本身都是一種機率性商品,也就是一種賭博性機制。玩家抽到隱藏版是喜上加喜,抽到非心儀的商品也無傷大雅??傊?,最差的情況也不至于空手而歸。
只要沒有絕望離場,玩家們就會開始產生一種控制幻覺??刂苹糜X指的是在完全不可控或部分不可控的情境下,人們非理性地高估自己對環境或事件結果的控制力,繼而產生的一種判斷偏差。
在誤以為自己能翻本的前提下,玩家們的賭徒心態就會展現無遺,這可以想成是買彩券的概念。加上盲盒的價格本就不高,隨著玩家不斷的投入時間、成本,大量的沉沒成本會讓人們產生強烈的厭惡損失感,以至于不愿意收手。
此外,玩家一昧追逐盲盒里好看的造型,意味著玩家注重商品的非功能性需求。例如玩家通過特殊紀念造型的展示產生炫耀型心理。在社交關系中,玩家相互間的攀比心態越來越強烈,盲盒經濟的高漲也不那么讓人意外了。
由此可證,江湖上流傳的"扭蛋毀一生,入坑三代窮",并非空穴來風。
盡管如此,市場上還是有許多以盲盒包裝的休閑游戲備受玩家擁簇。
如友趣科技《盲盒夢樂園》、方碑工作室《最強盲盒團》及心光流美《高能手辦團》。
它們的游戲玩法分別是樂園模擬經營游戲、消除RPG以及放置類游戲。與《蛋仔派對》大差不差,都是屬于休閑品類,核心玩法也較為單一。
上述產品的共同點在于以盲盒為核心題材,讓玩家通過盲盒達到收集的樂趣,再把具有收藏意義的收藏品展示出來。
不論是讓玩家盡情地展示手辦內容,亦或是通過盲盒解鎖道具技能,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激起玩家炫耀性消費的心理,讓玩家們一步步掉入消費陷阱。
IP+NFT+盲盒或成潮流
現階段讓玩家們如此上頭的盲盒消費,大多與二次元屬性結合,關鍵詞鎖定好看、好玩。
不論是追溯過往盲盒的興起或是探討其現今的火熱,大家會發現它與二次元出產國日本密切相關。
盲盒來自日本明治末期的福袋營銷。福袋熱潮涌動后,在日本80年代形成了成熟的盲盒商業模式。
比起日本較早風靡于扭蛋機,盲盒文化早已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心中。反觀國內則要到90年代才開始興起集卡式營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水滸英雄卡。不過,這只是盲盒在國內市場的雛型。
2016年國內盲盒市場正式迎來爆發期,泡泡瑪特通過IP聯名盲盒破圈,成功帶動盲盒熱潮。至此,各大資本開始入主盲盒這塊處女地。
盲盒市場被打開后,不少品牌開始將旗下知名IP引入盲盒概念,借由粉絲效應獲取龐大的商業價值。
各式各樣的盲盒層出不窮,卻也越來越走樣。
隨著盲盒的風靡及市場規模的擴張,這塊蛋糕被投資者盯上。投機者開始利用隱藏款為標簽將盲盒炒出天價。2019年閑魚公開數據顯示,泡泡瑪特一款名為“潘神天使洛麗”的盲盒從原價59元的價格漲了39倍。如此夸張的炒作力度和盲目的粉絲簇擁,飽受大眾非議。
另一方面,由于盲盒隱藏版抽中概率低,引發消費者瘋狂搶購,甚至出現斥巨資購買套餐,只為了得到隱藏版商品。 市場上甚至還出現了我花錢你代吃的服務,令人瞠目結舌。最后,由于社會上出現太多不當瘋搶,商家直接被中國消費者協會點名,引發輿論熱議。
目前盲盒的風潮固然帶來了新興商機,但如何規范亂象也成為大眾的關注重點。
尤其當前盲盒不再受限于飲食、動漫手辦,行業的邊界正在被拓寬。盲盒從實物演變到手游抽卡、開箱道具,再推進到NFT數字藏品。
依托大IP+盲盒雖然是核心玩法,但已經是傳統行銷策略。未來,IP+NFT+盲盒的形式或許將成為潮流。盲盒的流變開始賦予數字產業更多衍生價值。
舉例來說,金科湯姆貓推出了以“會說話的湯姆貓家族”IP為主題的NFT盲盒,并借湯姆貓IP的影響力,使盲盒在上線后光速售罄。
大家可以看出IP流量仍在挖掘數字藏品盲盒的潛在價值,且數字藏品也能賦予文娛產業新的衍生方向。
眼下,架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NFT市場發展迅速,數字藏品得以被收藏、轉售,加上有鏈上不可復制、篡改的數字權益證明,賦予擁有者產權保障。
當然,面向社交,數字藏品的"限量版"也是可以拿來炫耀、分享的談資。
不難發現盲盒+的概念已掀起了一股新的消費熱潮,還賦予諸多產業新的行銷、商業模式。
但老話還是那一句,可以適當追求,切勿過度沉迷。